「玩」對小孩和大人都有好處!——“Play, Playfulness,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” 一書摘與簡介
「玩」對於人類的意義究竟為何?為什麼小孩總是愛玩?「玩」對於成人而言,除了純粹的娛樂之外,還有別的可能嗎?
在這本由派翠克.貝特森和保羅.馬丁合撰的書中,從行為學的角度,梳理各種假說與理論,探討「玩」對於生物——尤其是人類——所造成的影響。
一、幼年的「玩玩玩」
在孩童身上,我們經常注意到「玩」佔了孩子們大多數的時間。事實上,不只是孩童,動物也時常有「玩」的行為。烏鴉、鸚鵡、海豚、鯨魚、猴子和猩猩,這些動物在幼年時期,都會顯現出愛「玩」的特質。而根據研究,這些動物幼時「玩」的經驗,很可能讓他們得以擁有更佳的能力。
曾有研究「會玩」的猩猩和「不會玩」的猩猩是否有差異。在這個實驗中,猩猩試圖取得放在籠外的香蕉,手邊的棍子卻不夠長。但科學家將不同大小的竹棍交給猩猩後,猩猩「玩」了竹棍三天,後來便將細竹棍和粗棍組裝加長,最後順利取得籠外的香蕉。(Birch, 1945)。
從上述的例子,我們可以大致意識到「玩」和學習進程的關聯性,而幼童時期正是心智快速發展的階段,「玩」很可能就是孩童學習的主要途徑。有許多假說試圖以功能的角度,解釋「玩」對於孩童發展的重要性,貝特森與馬丁羅列如下:
(一)協調並增進個體與群體的關係
「玩」能夠增進個人與群體的合作、競爭能力,以及與同種群體共同生活的能力、社交能力、鞏固社群關係。
(二)身心素質的提升
「玩」使人能夠鍛鍊、微調身體的神經肌肉系統,讓人得以發展出複雜的肢體技巧,並且能夠更細膩、快速地處理感官資訊。
(三)增強適應能力
「玩」讓人能夠增加對自己周遭環境的知識,讓人更能夠抵抗壓力,拓展行為技能庫,使人更能夠適應新的環境條件。
而貝特森與馬丁又特別強調:
(四)創新與突破
「玩」可以視為一種機制,讓人將新的和舊的概念打散重組,變成新的想法;而這個「新」的主意,很可能解決既有的難題,讓人突破困境。也就是說,「玩」可以讓人預先「增強裝備」,面對未來各種不同挑戰時,也具備解決的能力。
此外,貝特森與馬丁也特別指出,除了「玩」,還有有「玩心」的玩,「玩得開心」。當人可以在「玩」之中獲得樂趣時,上述的功能才足以成立。若我們回顧過往,人類歷史上不乏充滿了高度具創造力,同時也具有「玩心」的人。例如知名的莫扎特和畢卡索,其創作不乏充滿調皮且充滿玩心的作品,科學家費曼的幽默和愛玩也是眾所皆知。
二、「玩」對於成人也是有影響的!
從孩童身上,我們知道「玩」帶來許多正面的結果,那麼,對成人呢?
人類透過個人的經驗,甚至從他人身上學習,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,這樣的能力都是非常驚人的。而這樣的能力出現在不同人身上,呈現出的差異,往往來自於每個人先前的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體驗。因此,若要說童年時的「玩」,對於成人的行為沒有任何影響,其實是不太可能的。貝特森和馬丁就主張:童年的「玩」和「玩心」,對於成人所擁有的創造力,具有潛在的重要性。
事實上,「創造力」確實是可以被增強的,尤其短期內的影響特別顯著。在團體之中,若能夠鼓勵「玩」,不管是簡單的腦筋急轉彎、故事接龍,或是其他團體遊戲,都可以幫助團體更加有創造力,也更有革新的能力。
儘管從動物行為學上,我們發現,「玩」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確實有很大的幫助。當然,在當代人類社會之中,生存和繁衍的壓力比野外的動物要少得多,不過,「創造力」與「革新能力」,無論在過去或現在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想像人類的先祖,若沒有足夠的能力適應、生存,人類也不會繁衍至今。回到現代社會,依賴創意與革新的產業與公司團體,是否鼓勵員工抱持好奇心、玩心,並進一步產生創造力,對其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。
總結來說,只要願意「玩」、對日常生活保持好奇與玩心,無論對孩童或大人,對於學習能力和創造力,都會有很好的影響!
-
書名:Play, Playfulness,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
-
出版社: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
-
出版年:2013
-
作者:Patrick Bateson(動物行為學家,劍橋大學教授)、Paul Martin (行為生物學家)
-
摘要撰寫:卓家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