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ur Service
服務數據
39 處
長駐據點
37位
專業紅鼻子醫生
7336次
小丑探訪
230445個
笑容綻放
OUR NEWS
紅鼻子新消息
2025 年 9 月 25 日
生命關懷與社會共融的觸媒
在醫院裡,觀眾不只是「病人」。還有家屬、護理師、志工。他們在生理與心理的高壓下,很少有人有餘裕去看一場表演。
紅鼻子醫生想做的,是把那場表演搬進來:以人為中心,把笑與遊戲交還給每一個人。
從進醫院前的病情閱讀、到休息室的著裝與暖身;從走廊的小調、到床邊的即興對話。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,而是長期、規律的公共藝術實踐。它讓醫院暫時變成可以想像、可以創造的空間;讓孩子與家屬從緊繃的現實岔出一條小路,獲得片刻呼吸。
董維琇老師,把這種工作,放回公共藝術與社會參與的脈絡來看:
當藝術的「電流」流入醫療場域,藝術家就成了社群的「意外訪客」與觸媒。它不取代醫療,卻補上情感照護的縫隙。
於是,笑不再是奢侈,而是一種基本權利;醫院也不只是治療所,更是能孕育連結與尊嚴的地方。
2025 年 9 月 25 日
「一起來當小丑吧!」
一位媽媽陪孩子打針,眼淚直流卻無能為力。另一個場景裡,小男孩面對同樣恐懼,媽媽緊抱著他,護理師努力找血管。就在這高張力氛圍中,兩位紅鼻子醫生拿著烏克麗麗走進來了。
「這個水龍頭打開,會不會流出可樂呢?」
「我的老大想喝水,你覺得要去哪裡找?」
小丑的天真提問吸引了孩子注意。雖然穿刺依舊疼痛,孩子還是哭了,但現場所有人:孩子、媽媽、護理師,甚至曾經歷相似場景的觀察者,都因為這份「分心」而稍微鬆了口氣。
蔡佩桂老師說,小丑的美學就是「弄」:讓我們從現實岔出一條小路,讓笑聲暫時開花。
紅鼻子醫生展現的不只是「演」,更是「演練」:帶著最真誠、最脆弱的自己去面對,邀請我們一起暫離現實重擔。
這或許就是小丑的力量,當笑意傳遞到我們臉上時,我們也暫時成了「孩子」,也暫時成了「小丑」。
作為台灣唯一的專業醫療小丑機構,紅鼻子醫生自2017年起在台電公共藝術計畫支持下,於高雄展開長期服務,成為全台首個以醫療小丑為主題的公共藝術案。八年來的陪伴即將告一段落,我們特別邀請三位學者撰寫系列專文,從不同角度記錄這段珍貴歷程。
2025 年 9 月 25 日
「你們要在飛機上才能看得到我!」
這不是舞台上的台詞,而是一個孩子在病床上,對紅鼻子醫生喊出的話。
那天,紅鼻子醫生假裝「沒看到」他,孩子卻用這句突如其來的回應,把遊戏推向新方向。笑聲在病房裡炸開,護理師和家屬也忍不住揚起嘴角。
紅鼻子醫生的舞台不是劇場,而是醫院走廊。她們和護理師閒聊、在走廊彈烏克麗麗,再帶著笑料與遊戲走進病房,讓孩子短暫忘記自己是病人,讓家屬在沉重治療中得到喘息。
作為台灣唯一的專業醫療小丑機構,紅鼻子醫生自2017年起在台電公共藝術計畫支持下,於高雄展開長期服務,成為全台首個以醫療小丑為主題的公共藝術案。八年來的陪伴即將告一段落,我們特別邀請三位學者撰寫系列專文,從不同角度記錄這段珍貴歷程。